高质量发展推进手段:从对标一流到“创一流+”
发布日期:2020-05-14浏览:5564
高质量发展推进手段:从对标一流到“创一流+”
中国创一流行动中心首席专家 杨天河老师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各级国资委的推进下,众多央企、国企并带动民企纷纷开展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标一流企业,借鉴先进经验后,迅速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总体而言,国内企业开展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很猛,效果也较好,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对标一流所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均存在不足
对标一流即向一流的企业或一流的最佳实践对标,学习其经验教训,在借鉴中快速提升。对标一流很明确的告诉人们要向最好的企业学习最好的方法,但实践中普遍存在广度与深度不足的问题:
首先,众多企业开展的对标一流存在广度不足的问题。或者围绕自己要强化的几个点,学习最优的方法;或者以特定一流企业为对象,学习其各方面的优秀经验。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点上的优化,没法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对标一流活动,因而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其次,众多企业开展的对标一流往往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相对过往开展对标管理而言,对标一流摒弃过往的不求上进思维,不再仅仅找比自己稍强的企业对标,而是要尽可能的向一流的企业学习一流的最佳实践。理念改变,效果也相对较好。但实践中仍存在为了对标一流而对标一流的情况,很多企业往往找一家一流企业全方位学习,但并未深究别人成功后的良性循环模式和前提条件,也很少能够深入研究各项指标背后的最佳实践,更没有研究对方曾经失败的教训以少走弯路。正是因为多数企业的对标一流浮于表面,仍存在很大的挖潜空间。
二、创一流的广度不足,深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创一流,也可称之为“+创一流”,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身情况创造一流的过程,由此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经营管理是主导,创一流是支持手段,一般由企业每年选几个项目来创造一流,基本没有在公司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全方位推进。创一流又分很多级别,从岗位一流到公司一流、区域/集团一流、行业一流、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要求参与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最高的一流标准。
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优点,在创一流过程中,参与者并不仅限于选择一流企业进行对标,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选择包含一流企业在内的多个标杆深入研究某个项目/主题,通过集优避劣,整合多家企业的优点成为一流,避免别人的弱点使自己更强,避免别人犯过的错误从而加速成功。除此之外,创一流更强调系统思维,以效果为导向,把握本质及内在价值创造逻辑,按照内容(任务)构成或先后顺序从各个环节系统优化,从而获得系统提升,最终成为顶级一流最佳实践。为达到这个目标,项目参与人员除学习企业界的最佳实践之外,还需要研究理论界或专业咨询公司的专业观点,在把握效果、本质以及价值创造逻辑的基础上,再从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在无法获取数据的情况下,参与人员往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理想情况进行优化,最终创造一流。
因此可见,创一流要求企业摒弃过往的过程导向的思维,转变为效果导向的思维,而且要求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系统的思维,同时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创一流往往是由企业部分精英人员研究出最佳模式后交由执行人员来执行。总体来说,创一流一开始就要求深挖井,所以深度普遍要好于对标一流。但由于企业内部具备系统思维和较强研究能力的精英不多,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日常中还有大量的杂事,以至于多数情况下没法做的十分到位,仍然存在不足。所以这就要求一方面企业尽量给这些精英较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研究出顶级最佳实践。
与对标一流类似,创一流往往也是围着企业要强化的几个点进行攻关,虽然深度相对较好,但广度仍然不足,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帷幄协同创效的能力,企业仍存在十分大的创效挖掘空间。
三、创一流+将全面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快速打造行业一流
“创一流+”则是以创一流来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一流指标为导向,以创一流行动为抓手,以一流标准为目标,以一流创新为突破口,有效统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
“创一流+”的优势十分明显,即通过创一流来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其首先要求掌握创一流的全部技巧,其次还要掌握一流指标体系构建与管控的技巧,再次还要将其升级为企业内部的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相对而言更为复杂,一般需要由专家协助方能快速升级。除此之外,全面推进创一流还需要有一批具备系统思维和较强研究能力的精英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创一流人才队伍的系统建设,全方位打造创一流的能力。不过就管理模式升级所能带来的指数级增效而言,专家培训和辅导的少许花费,根本不值一提。
当前各级国资委纷纷要求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甚至部分国资委提出要打造具行业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群。毫无疑问,当前众多企业主流采用的对标一流很难起到这样的效果。部分企业推进的创一流活动,口号多于实际,即使做足也难以全面系统提升。唯有整合合适的专家资源,通过导入创一流+全面升级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系统培养创一流精英人才,通过他们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创一流行动,才可能获得指数级增效,真正成为行业乃至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创一流行动中心首席专家 杨天河老师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各级国资委的推进下,众多央企、国企并带动民企纷纷开展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标一流企业,借鉴先进经验后,迅速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总体而言,国内企业开展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很猛,效果也较好,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对标一流所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均存在不足
对标一流即向一流的企业或一流的最佳实践对标,学习其经验教训,在借鉴中快速提升。对标一流很明确的告诉人们要向最好的企业学习最好的方法,但实践中普遍存在广度与深度不足的问题:
首先,众多企业开展的对标一流存在广度不足的问题。或者围绕自己要强化的几个点,学习最优的方法;或者以特定一流企业为对象,学习其各方面的优秀经验。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点上的优化,没法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对标一流活动,因而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其次,众多企业开展的对标一流往往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相对过往开展对标管理而言,对标一流摒弃过往的不求上进思维,不再仅仅找比自己稍强的企业对标,而是要尽可能的向一流的企业学习一流的最佳实践。理念改变,效果也相对较好。但实践中仍存在为了对标一流而对标一流的情况,很多企业往往找一家一流企业全方位学习,但并未深究别人成功后的良性循环模式和前提条件,也很少能够深入研究各项指标背后的最佳实践,更没有研究对方曾经失败的教训以少走弯路。正是因为多数企业的对标一流浮于表面,仍存在很大的挖潜空间。
二、创一流的广度不足,深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创一流,也可称之为“+创一流”,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身情况创造一流的过程,由此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经营管理是主导,创一流是支持手段,一般由企业每年选几个项目来创造一流,基本没有在公司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全方位推进。创一流又分很多级别,从岗位一流到公司一流、区域/集团一流、行业一流、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要求参与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最高的一流标准。
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优点,在创一流过程中,参与者并不仅限于选择一流企业进行对标,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选择包含一流企业在内的多个标杆深入研究某个项目/主题,通过集优避劣,整合多家企业的优点成为一流,避免别人的弱点使自己更强,避免别人犯过的错误从而加速成功。除此之外,创一流更强调系统思维,以效果为导向,把握本质及内在价值创造逻辑,按照内容(任务)构成或先后顺序从各个环节系统优化,从而获得系统提升,最终成为顶级一流最佳实践。为达到这个目标,项目参与人员除学习企业界的最佳实践之外,还需要研究理论界或专业咨询公司的专业观点,在把握效果、本质以及价值创造逻辑的基础上,再从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在无法获取数据的情况下,参与人员往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理想情况进行优化,最终创造一流。
因此可见,创一流要求企业摒弃过往的过程导向的思维,转变为效果导向的思维,而且要求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系统的思维,同时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创一流往往是由企业部分精英人员研究出最佳模式后交由执行人员来执行。总体来说,创一流一开始就要求深挖井,所以深度普遍要好于对标一流。但由于企业内部具备系统思维和较强研究能力的精英不多,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日常中还有大量的杂事,以至于多数情况下没法做的十分到位,仍然存在不足。所以这就要求一方面企业尽量给这些精英较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研究出顶级最佳实践。
与对标一流类似,创一流往往也是围着企业要强化的几个点进行攻关,虽然深度相对较好,但广度仍然不足,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帷幄协同创效的能力,企业仍存在十分大的创效挖掘空间。
三、创一流+将全面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快速打造行业一流
“创一流+”则是以创一流来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一流指标为导向,以创一流行动为抓手,以一流标准为目标,以一流创新为突破口,有效统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
“创一流+”的优势十分明显,即通过创一流来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其首先要求掌握创一流的全部技巧,其次还要掌握一流指标体系构建与管控的技巧,再次还要将其升级为企业内部的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相对而言更为复杂,一般需要由专家协助方能快速升级。除此之外,全面推进创一流还需要有一批具备系统思维和较强研究能力的精英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创一流人才队伍的系统建设,全方位打造创一流的能力。不过就管理模式升级所能带来的指数级增效而言,专家培训和辅导的少许花费,根本不值一提。
当前各级国资委纷纷要求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甚至部分国资委提出要打造具行业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群。毫无疑问,当前众多企业主流采用的对标一流很难起到这样的效果。部分企业推进的创一流活动,口号多于实际,即使做足也难以全面系统提升。唯有整合合适的专家资源,通过导入创一流+全面升级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系统培养创一流精英人才,通过他们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创一流行动,才可能获得指数级增效,真正成为行业乃至世界一流企业。